首页 > 都市小说 > 大唐协律郎 > 第135章 儿郎端庄,不解风情

第135章 儿郎端庄,不解风情(2/2)

目录

他去入拜祖母,拿回他爷爷入朝前给他布置的作业,正逢郑氏前来请安,于是便借机离开了。

十月的洛阳城已经变得日渐寒冷起来,张岱离家后率先来到温雒坊的邸店中,张义、魏林等人都被安排在这里统筹事务,因为要在短时间内筹措购买大批的物资并运出,工作绝不轻松,几人都是昼夜忙碌。

“禀郎主,三万石谷米已经先行出发,抵达郑州后便先收储,彼处已经禁止民船入漕,需转陆运,郑州可差脚力助运,脚直可以明年春后再作结算……”

见张岱到来后,张义匆匆上前汇报工作进程。他们这十万贯钱需要采买各种物料,但对灾区民众而言需求最急迫的自然就是粮食,只有先吃饱才能再讨论后计,所以粮食是优先运出的。

听到郑州方面还能提供这样的人事方便,张岱也满意的点点头。

他这老子留在家里的时候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,如今被外放之后居然还能废物利用一下,这也让张岱觉得有必要长期将他老子留在地方上、尽量不要回朝。

黎洸也入前说道:“我耶已经衔命先出,会沿途告令州县配合行事,各州县会将治下妇孺先聚府下,只待粮物、织机等运入之后,织坊便可立造!明日仆便运两千织机先发,设起汴州织坊。”

汴州地处南北漕运的核心点,汴州城即后世的开封城乃是南北人物汇聚所在,因此汴州织坊要先造起来,既做一个示范作用,也能就近采买生产原料、变现绢帛产品,作为继续向东拓展的中继站。

“辛苦你们诸位了,今秋首要还在救灾,先将织坊框架铺起,生产事宜来年可以从容操持。”

张岱又对黎洸说道:“既是救灾,就不要吝惜使物。你等且先就州维持,明春省试过后,我会再筹措一批人物东行济事!”

温雒坊这里负责筹措物资并次第向外发运,这些物资入州之后同样也需要统筹使用,因此张义等人再过几天也要陆续东行。

眼下张岱这个救灾班底主要还是由他们张氏族人门生处事,张岱留在洛阳既要准备省试,同时也准备趁着省试前后诸州乡贡和国学生徒们聚集洛阳之际,挑选一些能够助事的人才,等到明年省试结束后再进行更加细致的人事构架。

宇文融许诺给他一个劝农判官的职位,张岱想了想之后还是觉得不宜推荐他们张氏族人。一方面他对宇文融固然不怎么记仇,不代表其他张家族人也能这么看得开,对其全无怨念。

另一方面宇文融也绝不是什么真善美的傻白甜,真要在赈灾过程中出现什么疏漏错误,也不排除他会直接把黑锅扣在张岱所选荐的劝农判官头上。

还有一点那就是尽管武惠妃说是要他全权处置,但并不表示他就可以完全自行其是,还是需要有所沟通和不时汇报,因此这个劝农判官最好还是让武惠妃来进行挑选。

宇文融把武惠妃的人收作幕僚、举荐为劝农判官,这等到未来某一个时间点怕是也不好说清楚。

许多人和事都是要在微小、不起眼处开始串结,上来就歃血为盟、洛水为誓,不受背刺那才见了鬼呢!

张岱倒不指望能够直接将宇文融拉上武惠妃的车,但政治上的很多人事牵连本来就不需要多么确凿的证据,有时候捕风捉影、蛛丝马迹反而更能引人遐想。

离开温雒坊邸店之后,张岱先是着令丁青持自己名帖送往高承信在坊中的宅邸、告知一下其家人自己准备午后前去拜访,而自己则持着鱼符径直往大内去求见武惠妃。

这一次入宫再见,张岱发现他这大姨仍是神采飞扬、干劲十足,也不由得感叹虽然从后世人看来武惠妃深受唐玄宗的把控,但就当事人而言,无疑是情绪价值拉满。

武惠妃真的愿意相信她只要再努力一把、铲除掉一些人事障碍,就真的能做皇后!

听完张岱汇报救灾计划进展一切顺利,武惠妃也一脸满意且不无欣慰的说道:“六郎做事当真有交代,我宫中听用之人也有不少,如儿郎般事才卓越者却没有一个!”

“我也只是趁着亲长偏爱纵容,才做成一些小事罢了。”

张岱讲到这里,又讲起宇文融的许诺,并又说道:“劝农判官品秩虽轻,执掌却重,非有才干之士不能居之。我不敢轻率举荐,只能求告姨母。”

武惠妃闻言后便也皱眉说道:“我久居深宫,又哪处去寻才士就任啊!你且先在外挑选,若实在不能得人,可往我家寻你舅氏请教。只不过他们谨慎自处,少历人事,识人鉴才怕还不如六郎你呢!”

听到武惠妃这么吐槽自家兄弟,张岱也是心中暗笑,略过此节他便又讲起飞钱的分成。

“高大将军在宫中当直总是一副正直姿态,却没想到暗地里还有疾困扰于儿郎,这事着实可乐!”

武惠妃听到这话后便笑起来,她对高力士虽然客客气气,甚至还亲切的称之阿兄,但并不意味着双方关系就亲密无间。

能在这事上拿捏高力士一把,她是非常乐意的,于是便又笑语道:“这飞钱之利我纵使不贪据,也是儿郎献我的一份孝情。

事情既归于我,高大将军想多据一分,只凭儿郎传话却是不可,他不来见我,我怎知他是真需要还是假需要”

讲到这里,她又望着张岱笑语道:“儿郎做事,当真给人诸多惊喜啊!六郎啊六郎,你要姨母怎么奖励你你正青春年少、知慕少艾的年纪,观我宫中群婢可有姿色能悦你者,今便赐你!”

张岱听到这话,后腰便是一紧,旋即便连连摇头。

看他这窘迫模样,武惠妃又笑得枝乱颤起来:“儿郎这么端庄,怎解风情”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