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小说 > 大唐协律郎 > 第134章 功德使高承信

第134章 功德使高承信(1/2)

目录

第134章功德使高承信

长寿寺僧众们对于张岱和王元宝的到来极为热情,当然主要还是针对王元宝这个手握大笔钱帛的财神爷,可见境况是真的很窘迫。

王元宝虽然不清楚张岱具体打的什么主意,但多次接触下来也了解这位公子似乎不是什么虔诚的佛教徒,对长寿寺心生好奇估计还是与其经营和困境有关。

所以在佛堂中坐定下来之后,他便率先开口说道:“承蒙惠安禅师屡次盛情相邀,寺中近日所受困扰、王某亦有耳闻,今日前来也是不忍见这洛下名刹就此没落,愿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,以证崇佛之心。”

“王檀越有此善心,必得佛佑!”

寺主惠安闻言后连忙又恭维道,张岱闻言后却是一乐,你们这些僧徒们天天念经礼佛、结果该挨弄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啊!

“说来惭愧,长寿寺旧年奉敕所造,历任首座、寺主皆以弘法为任,唯独前任所托非人,以邪法惑众、牟利聚财,不只作乱佛法,更忤逆国法,当真罪过深重!”

惠安先将寺中困境简单讲述一下,旋即便又叹息道:“老僧本长安大荐福寺知客僧,临危受命入此继任寺主、整顿寺事,然今寺务纷乱、百用匮乏,群僧衣食难继,更难整顿佛法戒律……”

唐代的寺庙有官私之别,官立的寺庙同样也有大小之分。

这惠安所出身的大荐福寺便是官立寺庙中级别最高的,乃是唐高宗李治去世后以其子中宗李显故邸所造、为高宗献福,神龙革命后中宗还朝,又对这寺庙大加扩造,成为长安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。

后世唐武宗灭佛,甚至都特诏大荐福寺保留下来,成为长安城中免于被灭的四座佛寺之一,后世著名的小雁塔便坐落在大荐福寺中。

这惠安禅师在大荐福寺中担任知客僧,免不了要与皇亲国戚们打交道,怪不得刚才拍张岱的马屁那么悦耳动人,都是历练出来的本事。

长寿寺虽然同样也是官造的寺院,但无疑要比长安荐福寺低了不止一筹,惠安这个荐福寺知客僧调到洛阳来就能担任寺主住持,双方地位差距由此可见一斑。

惠安把寺庙情况说的可怜,张岱却皱眉道:“日前河南府纠察不过田园事,即便寺中田事俱没,还有别样副业几桩,全都闻名都下,何至于衣食成困”

他瞧着在场就有几个僧人仍是油头大脸,可没有丝毫营养不良之态。

而且长寿寺的副业在洛阳城中也是名气不小,单单张岱所知,除了那座质库之外,还有平安笺之类的文创产品,薄薄一张纸笺卖到数贯乃至十数贯,暴利的可怕。

显然这惠安和尚是在夸大其词,又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令这寺庙经营如此窘迫。

“张公子所出洛下名族,户中又有亲长于此诚心礼佛,既有所问,不敢隐瞒。”

惠安闻言后连忙又欠身道:“日前官府所究田园事,寺中确有所涉,皆维那处事不周,纵容僧众私纳信士宅田,查实之后各令发还,不得其主者则没官,涉事群僧亦皆受诘。

然而之后功德使鞫察课业,群僧经业不举,首座、寺主皆受发落……”

寺院中的维那是一个管事的僧职,类似武侠小说中所说的戒律堂堂主,在寺院中也属于实权人物,与首座、寺主并称为寺院的三纲,如果比拟朝廷,那就相当于御史大夫。

王元宝对长寿寺的真实情况也了解不深,此时听这新任的寺主解释才知寺庙所犯不只一事,寺中的维那已经因为田事而遭到了河南府的追究惩罚,首座、寺主却是因为别的事情受罚。

唐代的和尚出家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,每年还要进行佛法考试,类似科举帖经一样,针对佛经文义进行考核,如果不能达标,那是要遭受惩罚的。如果太过荒废佛业,不只要除其僧籍、收回度牒,严重些的甚至还要处以刑罚。

不过规定是规定,实际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,大部分的佛经考核其实也就是走个过场,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深入细致的进行纠察。

但是长寿寺这一次就遭遇到了不一般的情况,寺中有僧籍的僧人上百个,结果考核佛经合格的竟然不足一半。

这些僧徒自然难免受罚,负责传法的首座和主持寺庙事务的寺主自然也跑不了。他们不只要承担荒废举业、怠慢佛法之罪,甚至还要因过往的亵渎而进行追赃。

寺庙违法犯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,毕竟沙门本就是方外之地,不遵人间法律只要能受得住刑罚,大家也不会因此而小觑。

但是你当和尚居然不会念经,那问题可就大了。那些善男信女们再怎么愚钝、乐于奉献,最起码的一点也得是认为这些和尚是精通佛法的专业人士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