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3章 南吴杨行密:对抗朱温,晚唐年间的淝水之战(1)(1/2)
晚唐末年,原有社会秩序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坍塌瓦解,来自社会底层的英雄豪杰得以掀翻既得利益集团,华丽转身为新的统治阶级。
本篇讲述的是称霸淮南的杨行密与雄据中原的朱全忠(原名朱温,下同),第一次、也是唯一一次大规模碰撞的史实。
这两个诞生于晚唐的传奇人物,存有许多共同点,如:
他们年龄相同。都是出生在唐宣宗大中六年(852年)。
他们家境相近。都是早年丧父,家庭贫寒,朱全忠父亲虽是读书人,但没做过官,过得也不富裕。
他们经历相仿。都是受生活所迫加入农民起义,又顺应形势转正为大唐将领;都曾走南闯北,见过世面,历过生死。
他们能力相似。都是那个时代的强者,通过努力打拼,凭借坚韧意志和个人智慧,当上了节度使,拥兵自重。虽然做人处事风格不同,但都是部属拥戴、民众拥护的好领导。
从《资治通鉴》给出的出场时间看,朱全忠出镜略早些,并且一出场就已是黄巢麾下大将。唐僖宗中和二年(882年)九月,朱全忠归顺大唐,先被任命为同华节度使,后又当上宣武节度使(治所汴州,今河南开封)。河南,从此成了他的龙兴宝地!
而杨行密正式出场,则是在唐僖宗光启三年(887年)九月。时任淮南道庐州(安徽合肥)刺史的杨行密,为替主公高骈复仇,率军击败叛将毕师铎、秦彦、郑汉章,攻占扬州,处死了蛊惑高骈的三个江湖骗子,被朝廷任命为淮南节度使,开始走向称霸之路。
他们一个在中原大杀四方,一个在淮南鏖战不休,加之时逢乱世交通不便,原本没什么交集。但同为乱世英雄,彼此必然有所耳闻,在尚未产生直接利益冲突的情况下,英雄相惜是他们在此一阶段关系的真实写照。
两人第一次交集,还应归功于黄巢残部秦宗权。秦宗权老窝在蔡州(河南驻马店汝南县),与朱全忠毗邻。黄巢死后,他利用黄巢影响拼命扩大势力。
但向北、向西,那里的藩镇都是百战之师,实力雄厚,很难取胜。而向南,湖北、湖南等地屡经战火蹂躏,早已残破不堪。向东,经安徽抵达江淮(江苏、浙江),那里粮多、兵少、还好打,是天下富庶之地、温柔之乡。
于是,决心已定的秦宗权委派得力大将孙儒、刘建锋、马殷等率军进逼淮南,他则在中原继续与朱全忠血拼。
杨行密被这支从北方突然冒出的凶悍劲旅打的一度找不到北,连手下百战百胜的“三十六将”也纷纷败下阵来,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扬州转赴宣州(安徽宣城市宣州区)。
危急时刻,消灭了秦宗权的朱全忠,派大将庞师古率军十万前来救援。
唐昭宗大顺元年(890年)正月,庞师古从颍上(安徽阜阳辖县)出发直奔淮南;二十日,进占高邮,逼近扬州;二十三日,与孙儒在陵亭(江苏泰州兴化南三十里)会战,庞师古战败,退出淮南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